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大力推动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建设的安排部署,实现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的科学发展,自然保护地与野生动植物研究所研究团队为深入监测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典型荒漠生态系统的长期动态变化,获取植被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及环境因子的第一手基础数据,于2025年7月-9月期间,分两个阶段完成了17个1公顷(100m×100m)固定大样地的建设工作。累计投入专业技术人员120人/次,按计划高质量完成了样地勘选、定位及永久标志埋设等工作。
科学勘选:以国道为轴,划定代表性监测区域
7月下旬,经与卡山保护区管理中心研究所所长一起现场勘察后并进行讨与论证,决定以G216国道为轴线,将保护区划分为东、西两大区域,在各区域内并沿着平行于国道方向自南向北系统布设了一系列固定样地,能客观反映保护区内植被的空间分异特征,具备良好优异的监测代表性。
精准实施:RTK 定位 + CAD 放样,确保样地标准化建设
样地建设的核心在于 “精准”—— 从坐标定位到边界划分,每一个环节都需严格遵循技术规范。团队首先采用 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对每个 1 公顷样地的基准点进行厘米级精确定位,详细记录基准点的经纬度坐标、高程数据等关键信息,确保每个样地的空间位置可精确追溯。
规范选材:两种材质样桩,兼顾耐用性与辨识度
永久标志桩是固定大样地长期发挥作用的关键,团队结合保护区荒漠气候特点,精心选择玻璃钢与热镀锌钢管两种耐用材质。
成果显著:搭建监测平台,为国家公园设立奠基
此次 17 个 1 公顷固定大样地的建设,标志着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初步建成覆盖约半数区域的标准化生态监测平台。项目不仅形成了一批具备长期定位监测功能的 “核心观测点”,还同步获取了涵盖样地地理坐标、边界范围、地形信息等在内的关键本底数据,对研究荒漠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评估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制定科学的生态修复方案提供重要支撑,助力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迈向更精准、更科学的新阶段,也为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的设立奠定生态监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