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林科院造林治沙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是我区开展防沙治沙、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主要省级科研院所。主要面向我国极干旱、干旱、半干旱荒漠区,围绕新疆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保护战略需求,针对干旱荒漠区荒漠化过程与机理、荒漠化综合防治技术、防护林体系技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沙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开展基础理论、应用技术研究、成果推广示范及转化应用等方面的工作,为新疆防沙治沙、生态保护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造林治沙研究所下设造林技术研究室、沙产业研究室、治沙技术研究室、荒漠林研究室、生态工程研究室等5个专业研究室;建有2个国家级生态定位站,为新疆精河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新疆塔里木河胡杨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造林治沙研究所科研队伍专业齐全,结构配置合理,人员编制35人,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9人,中级职称7人等,其中,博士3人,硕士7人。半个世纪以来,治沙所一直致力于荒漠化防治、防沙治沙研究,在生态树种良种选育、引种驯化、特色沙产业发展、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修复技术、节水林业技术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自2000年以来,造林治沙研究所共承担国家、自治区科研项目100余项,先后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塔里木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进行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20名,获各类奖项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推广奖2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47项,实用专利9项,外观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31项;林木良种审定16项;国家标准1项,地方标准12项,2002年6月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2006年9月荣获国家林业局“林业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1年获自治区绿化先进集体;2018年11月荣获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称号,为我区防沙治沙、荒漠化防治和沙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十八大”以来,造林治沙研究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密围绕防沙治沙、沙产业、“三北工程”开展科技支撑,积极开展防沙治沙基础科研和技术示范推广,服务于新疆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开展了“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绿洲防护体系与农牧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研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伊犁河谷生态经济林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新疆防护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与评估”、“荒漠风沙区集水保墒节水造林技术示范与推广”、自治区科研机构创新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新疆塔河流域胡杨林生态系统碳水过程监测技术研究”、自治区科技厅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三年滚动规划项目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森林生态系统碳水耦合关键过程研究基础与能力建设”、自治区重大专项课题“林果防护林带结构优化及物种配置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胡杨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新疆杨树工业资源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新疆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研究”、自治区科研机构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新疆塔河流域胡杨林生态系统关键过程监测技术研究”、“塔河生态输水轮灌区胡杨恢复技术示范与推广”、参与完成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塔里木盆地北缘低覆盖度防沙治沙技术示范”的项目验收、与中科院地理所共同申报阿勒泰地区科技局“阿勒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机制机理与关键修复技术研究”、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项目“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防风固沙体系构建技术示范与推广”、承担中央财政林草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林木精准高效(井式)节水灌溉技术示范与推广”、承担林草局重点项目“塔里木河中下游胡杨林生态修复研究与示范”、“塔里木河中下游胡杨恢复与示范研究”、承担的中央财政推广项目“大果沙枣良种选育与栽培研究”,获得雅丰、金莎、白沙甜、红玉、红铃、金皇后6个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大果沙枣、黑核桃和水曲柳等优良品种防护林建设示范和推广、聚乳酸沙袋沙障治沙技术推广与示范、文冠果丰产造林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课题、新疆规模化种植肉苁蓉立体多功能液体接种机示范推广。
承担的自治区重大、重点研发任务,“pgzkb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子课题“pgzkb防控水肥管理优化技术研究”项目、“主要林果种质资源创新”项目“新疆耐储运优良杏新品种选育研究”项目、新疆肉苁蓉新产品研发与应用、新型膨润土复合产品的研发及其在荒漠化防治和林果业中的应用与示范、油沙豆绿色高效种植关键技术适应性评价、新疆荒漠化地区自然恢复潜力利用技术集成示范与应用推广、沙枣根系适盐改土机制及促根剂研制、生态树种新品种选育及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基于涡度相关法与材积源生物量法联动的胡杨林碳储量评估、承担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新疆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典型区域预调查》子课题《新疆典型区域预调查基础资料整理、分析与汇交》,完成基础数据整理及新疆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林业草原调查及评价工作指南,完成《新疆第三次综合科学考察工作指导手册——林业草原部分》稿件。围绕荒漠化治理、防护林建设、生态服务功能监测等,实施了“荒漠河岸植被恢复及利用技术开发与示范”、新疆绿洲外围沙化盐碱地防护林综合经营技术推广示范”、“干旱荒漠区优良树种的选育及区域化栽培试验”、“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荒漠河岸植被恢复及利用技术开发与示范”、“荒漠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评估技术推广示范”、“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防风固沙体系构建技术示范与推广”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形成成果有力支撑了自治区防沙治沙事业。
副所长:刘 康,联系电话:0991-4164055
书 记:刘永萍,联系电话:0991-4164055
单位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安居南路191号新疆林业科学院治沙造林研究所
邮政编码:830000
新疆塔里木河胡杨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新疆塔里木河胡杨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胡杨林生态站)2009年3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2014年7月进入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2015年12月建成使用,是我国极端干旱荒漠气候区唯一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现已具备胡杨河岸林生态系统土壤环境质量、气象因子、水文动态、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动态监测能力,为自治区重大生态问题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方向:立足自治区重大生态建设需求,结合自治区“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积极开展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生态系统监测研究,开展了周期性洪水过程对胡杨森林群落演替调控机制研究,胡杨林群落水分耗散过程、生态用水量及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胡杨林河岸林碳水循环过程耦合联动机制的研究,塔里木河流域林业生态工程生态效益观测与评价,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与经营技术等方面研究,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研究团队:现有科研人员11人,其中研究员1人,提高待遇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1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4人。
研究成果:生态站围绕重点研究方向,累计申请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经费近千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7项,发布地方标准1项,撰写专著2部,获得自治区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生态站2018年被自治区总工会命名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22成功入选2021-2025年度第一批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名单(新科协发[2022]99号),2023年入选自治区首批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胡杨林站站长:史军辉,联系电话:1365997526
新疆精河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新疆精河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精河站”)前身是新疆林业科学研究院精河固沙造林试验站,始建于1958年。2014年,经原国家林业局批准,在精河固沙造林试验站的基础上建设新疆精河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201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精河站是原国家林业局在新疆建设的第一个荒漠类型生态站。其地处干旱荒漠区,地理位置特殊,是准噶尔盆地西缘艾比湖流域生态敏感地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关键节点,是荒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兼有中亚荒漠与亚洲戈壁荒漠的地理特征,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生态区位十分重要。主要开展荒漠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变过程,近地面风沙活动与沙尘暴研究,全球变化下荒漠植被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和多样性研究,特色荒漠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区的环境监测和效益评价等相关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生态站立足准噶尔盆地西缘荒漠生态系统,围绕艾比湖主体生态功能区,聚焦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生态治理,面向干旱荒漠区存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对准噶尔盆地的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监测,从各个层次上对荒漠—绿洲—流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行长期定位研究,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荒漠化防治与环境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示范模式。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服务。
研究团队:现有科研人员10人,其中站长1人,副站长1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5人,助理研究员2人。
研究成果:生态站自建成后,致力于建设成国内一流的生态与环境研究国家平台,突出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荒漠化防治与环境治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示范模式,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项,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每年培养硕士研究生 2-3人,获原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审定良种5个,发布地方标准7项,出版专著7部,获软件著作权16项,发表文章100余篇。
精河站站长:吉小敏,联系电话:1530991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