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路上的科技之光
作者:刘东莱 王旭 来源:石榴云 访问数:840 时间:2023-07-10

       7月9日上午,墨玉县扎瓦镇阿亚格阔坎村的设施大棚里,大棚主人吾斯曼·依明看着自家樱桃新的拉枝方式,一脸的乐呵。“这科学的东西就是不一样啊,才20来天,长势就不同了,张所长厉害!”

  吾斯曼口里的张所长,是新疆林业科学院园林绿化研究所所长张东亚。前不久,他带领的林科院提质增效服务团在墨玉县的4个乡镇进行政策宣讲,开展夏季陆地果树栽培管理技术、设施果树栽植技术指导,10余天时间,知识如阳光般洒落心田,让农民对今年的收益更加有底。

       7月8日,墨玉县喀瓦克乡阿其克村沙漠种植园,当地农民正在扩大林下种植。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东莱 摄

  在南疆,林果业占据当地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一半。林果业提质增效对农民和当地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南疆地域辽阔,小区域小地形种类繁多,大而化之的理论往往不能符合地方发展实际情况。从事多年林果技术研究的张东亚之所以受当地人们欢迎,原因在于他和团队总能提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技术服务方案。

  多年来,张东亚团队行遍南疆各个县市。每到一地,团队都不急着提措施,而是先调研,把当地的自然状况、气候、地理交通、农民对产业的认识等先了解清楚,特别是对当地农户在林果种植上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对应措施。“对症下药,效果就会很好,农民也会觉得你是专门为他在做方案,重视程度都不一样。”张东亚说。

  团队通过对当地闲置大棚地理位置、土壤环境等进行调研,提出利用闲置大棚的新思路办法,建议县政府鼓励农民利用大棚发展高附加值的设施花卉、果蔬产业,催生农业观光园和生态采摘园建设,增加种植户收入增长点。

  应墨玉县林业和草原局要求,服务团还对英也尔乡的3个闲置苗圃开展调研。这些闲置的资源,在服务团成员眼里成了宝贝,他们围绕每个苗圃不同的地理位置、土壤条件、水源等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别给予相应功能定位,培育方案,提升苗圃经济效益。

  “苗圃在南疆非常重要,本地化树种的持续供应和外来树种的引入、普及,都可以大大降低林果业发展的成本和风险。我们计划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加成,使现在零收益苗圃在5年内成为高效产出型苗圃,实现年平均收益25万元以上。”张东亚说。

  在喀瓦克乡阿其克村沙漠种植园,张东亚已经进行了近2年的努力,在这片荒漠上利用现代科研技术成功种植苹果、杏李、文冠果、水曲柳、密胡杨等鲜食果树和防护林树种。同时大胆尝试林下种植实验,成功培育出草木犀、苦豆子、苦参等有经济效益的林下草,不但让黄沙变为绿地,更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新的收入增长点,如今仅林下草种植就能使每亩地增收2000元。

       6月16日,墨玉县喀瓦克乡阿其克村,服务团成员进行林果业实地调研。王旭 摄

  比起知识本身,服务团同样重视的,还有传播知识的方式。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授农民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法,成为服务团成员的必备本领。“他们讲话不啰嗦,都简单得很,事情简单了嘛,我们就好学,一看就懂。”在吾斯曼看来,让农民听懂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知识本身。

  正是在简洁高效的对话中,张东亚现场纠正了吾斯曼在杏李、樱桃拉枝方法、株行距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传授蓝莓种植和土壤改良的先进方法,详细讲解如何生物防治果树病虫害等。“这些做法可以让每个大棚增收1万—2万元,新疆林科院现在是我们长期发展的后盾。”吾斯曼说。



版权所有新疆林业科学院联系我们管理

地址:乌鲁木齐市安居南路191号新疆林科院科管处

新ICP备130016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