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沙枣的身价倍增之路
作者: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康颢严 来源:网络转摘 访问数:6612 时间:2022-10-05
    沙枣,对新疆人来说并不陌生,每年春天,城间乡野总是飘荡着沙枣独特的馥郁馨香,而那甜中带涩的滋味,更是许多人难以忘怀的童年味道。如今,凭借科学选种、培育,被称为“新疆三宝”之一的沙枣焕发出新活力。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2022年第一批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名单,新疆林业科学院选育的6个沙枣新品种入选,目前科研团队已经选出3个大果沙枣新品种申报自治区林木良种权,拟在全疆进行推广种植,并依托良种进行规模化栽种,发展深加工产业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新局面。
              埋首乡土寻新意
    民间传说,当年的香妃自幼爱食沙枣花,因此身有异香。而目前新疆保留的沙枣树,多栽种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年,农田边、道路旁、渠两侧甚至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成排成列的沙枣树身影,至今,在很多地方沙枣树依然保存着生命力。
   “在新疆,沙枣因为极抗干旱、耐盐碱、耐瘠薄,通常栽种在盐碱地、风沙源等典型的生态环境恶劣区。它就像生态防护的救火员,哪里防护林难种、难活,哪里就有沙枣树的身影。”新疆林业科学院研究员罗青红说,沙枣树枝叶稠密、根系发达,有很强的防风固沙作用,多年来在新疆各地的盐碱地改良、农田防护林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新疆林科院沙枣研究团队在良种繁育研究方向上,提出一个问题:“防护林在生态效益之上,能否开发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大果沙枣。它是本地优良的“乡土树种”能避免移植水土不服的问题,而经过长期农家栽培变种的大果沙枣,不但具有了普通沙枣耐土壤盐碱、耐干旱、耐风沙的能力,加上果实个头大、口感好,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因而有较大的商品化价值潜力。
    曾听着《送你一束沙枣花》来支边的青年们,为阻挡风沙种下沙枣树,在岁月流逝中逐渐形成丰富的品种资源。事实上,多年来南疆的各族农民百姓仍然保留着自发栽种大果沙枣树的习惯,每年沙枣成熟的季节,阿图什市格大良乡吐逊江老人和家人会做沙枣汁、沙枣馕;种植多的村庄里,果实被收集后还会做成果酱、用于酿酒,大果沙枣也有了“木本粮食”之称。
    然而,由于分布疏散、不成规模,加上多年来疏于管理,大果沙枣资源保存率并不高。近些年,各地也都建了一些大果沙枣林,但面积普遍不大,品种杂乱,加之沙枣树主要作为生态防护林,没有按照经济林模式进行管理,果品产量低、质量差、加工利用水平不高。
    想从分布零散“野蛮生长”的沙枣树中挖掘新价值,资源调查是第一步。新疆林科院大沙枣研究团队对南疆四地州大沙枣资源多次调研后,结合各地林草局统计数据显示,新疆大(中)果沙枣林总面积约为3.8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南疆的塔里木河上游、叶尔羌河及喀什噶尔河流域;北疆玛纳斯河流域有零星分布,面积不大。
   由于种植以防护林建设模式为主,大果沙枣距离经济林栽培管理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产量一般在70公斤/亩,2019年全疆市场收购沙枣干果约1000吨,总收益仅2千余万元,生态效益得以较好发挥的同时,经济效益相对滞后。
              跋山涉水育新种
    从2005年至今十余年间,新疆林业科学院大沙枣研究团队的足迹几乎踏遍南疆所有县市,在资源调查基础上,团队从科研入手,在大沙枣品种的收集、优良品种的选育扩繁、丰产栽培技术的研发、市场引导、产业链发展等方面攻坚克难,目的就是推动大果沙枣走上“名、优、特”发展之路。
选育适宜推广的品种第一步,团队从现有种质资源里筛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类型,给不同特征的沙枣树贴上“身份证”。“很多沙枣树都生长在环境恶劣的沙漠边缘、荒芜山涧,为了尽可能多收集资源,我们常常需要靠一处处跟老乡打听,一步步去荒野寻找。”罗青红说。
    有次,他们从策勒县恰哈乡牧民那里听说,放羊时在一个山沟里见过两棵大沙枣树,果子大大的红红的,好看还好吃。团队从清晨驱车,顶着烈日沿崎岖道路行走数小时后才找到,在老干虬结的树身上标记“身份证”时,一行人忘记了艰辛只剩满心欢喜。执着的寻找,发掘挽救了多个品种。闪着金色光泽的“金莎”,在莎车县霍什拉普乡被发现时,仅有无人管理的三四株零落生长;形如摇铃艳如红枣的“红铃”,在莎车盐碱芦苇滩被发现时,已濒临枯死……
    十余年间,新疆林科院依托自治区科学技术厅、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大果沙枣资源调查、优良品种选育、栽培繁育技术研发等项目,在南疆四地州获得大果沙枣种质资源近 50 份。按沙枣果实的颜色、果形、果实长度、重量、果味、病害程度、叶片、果核等指标,建立丰产性、抗逆性、果实商品性等指标综合评价体系,陆续进行了选优、扩繁、新品种推广示范工作。
    沙枣花的花语,有“坚韧顽强”“等待守望”等寓意,新疆林科院沙枣团队守望大果沙枣数年,终有收获。今年,团队筛选出的红玉、雅丰、金莎、白沙甜、红铃、金皇后6 个新优品种,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2022年第一批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名单,3个大果沙枣新品种正在申报自治区林木良种权,以期在全疆更大范围推广。
    7月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里,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平原林场指导栽种十余天后,罗青红于月底风尘仆仆返回乌市。“我们在克州建立了西北首个大果沙枣良种新优品种栽培及扩繁试验示范基地,经过几年科学栽培,苗圃长势良好。”她翻着手机里的树苗照片,一脸欣慰地笑着说,历年寻找到的新优品种,在这里春季插枝,秋季成苗,三年结果,如今终于显现郁郁葱葱的活力。
              目标“三赢”开新局
    目前,大果沙枣良种新优品种栽培及扩繁试验示范基地里,有良种汇集圃 10 亩,果园式丰产栽培示范园 50 亩,生态经济兼用示范林 100 亩,年产种苗 80 万株的百亩种苗繁育圃。大果沙枣新优品种及种植培育相关技术已在克州、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推广4万余亩,其中麦盖提县百万亩生态工程区集中连片种植2.8万亩。相比“散养”的沙枣林亩产仅70公斤,集约管理条件下的大果沙枣进入盛果期后,果实亩产可达200-350公斤,按市场零售价30-40元/公斤计算,亩收益可达6000元-14000元。
    每年5月,沙枣花灿烂盛放,香飘十里;9月至11月,金色、红色、白色的大果儿挂满枝头,以独特的酸甜口感诱人品尝。多年来,大果沙枣果实的加工利用,以直接销售干果为主,而作为药典记载中的重要药用植物,大果沙枣其实具有更大的产业开发利用前景。
    在新疆林科院沙枣研究团队的实验室里,已具备加工生产沙枣果汁、沙枣糕点、沙枣醋等系列产品的成熟技术,团队与疆内7家小型加工厂合作,生产的大果沙枣休闲食品、速食食品等系列产品初具规模。
   “沙枣浑身都是宝,果实、枝、叶、花粉、木材都有广泛的用途。”罗青红说,药食同源的沙枣果实加工之外,沙枣叶制成的饲料产品,因富含蛋白质广受农牧民欢迎;沙枣蜜具有药理功能,逐渐在部分地区打开销路;在医学领域大果沙枣抗腹泻功能成分的提取及试验研究,也在有序推进。
    沙枣应用的光明前景,近年来受到多方关注。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10部门发布的《关于科学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在西北等沙化土地区推广沙枣、沙棘等沙生木本粮油树种,不断增加木本粮油生产的潜力和规模。同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建议将沙枣项目列入“十四五”规划重大能源工程项目,发展以生物能源为主要产品的沙枣产业。
    在罗青红和团队的项目推进计划中,大果沙枣在良种选育扩繁、高效栽培技术应用、规模化种植后,将为产业链提供充足原料。罗青红相信,大力推进沙枣产业化,除了带来防风固沙、保护环境的生态效益之外,通过产业链延伸还可以带动广大农民增收,显著的经济效益将激发地方和农户种植的热情,从而带动更多就业提升社会效益,最终有望实现“三赢”前景。


版权所有新疆林业科学院联系我们管理

地址:乌鲁木齐市安居南路191号新疆林科院科管处

新ICP备13001610号